近日香港特区消费者委员会将市面上近50款食用油进行实验室检测,发现其中47款样本中带有有害污染物,近60%样本检出基因致癌物环氧丙醇。本次测试50款食用油样本,均来自市面所售产品,超市、百货商场有售,种类包括橄榄油、椰子油、花生油和粟米油等。
消费者委员会提醒消费者,选择食用油除了要留意包装详情以外,也要定期更换食用油种类,从而达到均衡营养。同时,要减少食用油用量,缩短高温烹调时间,减少油烟的产生。
油脂在高温中会发生氧化、分解、聚合等化学反应,这一高温劣变过程,会产生丙烯醛、丙烯酰胺等物质均与肿瘤有关。
一般食用油制造流程从原料选取,到去壳清洗,然后通过压榨法或浸出法加工,最后罐装上架。压榨法,顾名思义利用物理压力方法,把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。这其中又分为冷榨和热榨,其中冷榨法要求在低于60℃环境下进行加工,营养成分保留最为完整。由于冷榨法出油率只有热榨法的一半,因此冷榨油价格普遍更高。
而浸出法,则是将油脂与所选定的溶剂相调和,一般油厂都会选取符合食用标准的六号轻汽油作为溶剂,将混合液在高温之下萃取溶解,再经过六脱工艺(脱脂、脱胶、脱水、脱色、脱臭、脱酸)获得可罐装成油。
从工艺中不难看出,压榨法虽然出油率低,但全过程不涉及化学剂添加,天然无污染,并保留了油料内原始的营养元素。而浸出法出油率高,目前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食用油都通过此法加工而来,加工成本低,却易残留化学物质。
这其中就涉及到新闻内提到的环氧丙醇,它又叫缩水甘油,算是一种稳定剂,一般不允许用于食品生产。但因为高温萃取油料时,会产生此类物质。
其实早在2011年、2017年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消费者委员会就都曾检出类似致癌物质,还有我们熟知的塑化剂。虽然它的含量并不对人体构成直接威胁,但国际卫生组织标准将这些有毒物质评定为2A级致癌物,即“很可能令人类患癌”。
另外,食用油异味变质莫食用。保存不当或放置时间过久的食用油,过氧化物值容易超标,对健康十分不利。
因为过氧化物会破坏细胞膜结构,导致胃癌、肝癌、动脉硬化、心肌梗塞、脱发和体重减轻等。长期食用过氧化值高的食物对心血管病、肿瘤等慢性病有促进作用。
如购买大桶油,可按一周的食用量将油倒入干净的棕色玻璃控油壶,再将大桶油用胶带密封好,放在阴凉避光处存放。开封后,最好3个月内吃完。
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》推荐,每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以不超过25-30克为宜,约两三白瓷勺的量。家庭食用,建议使用控油壶控制用量。
长期过量摄入食用油,也会引发超重或肥胖,诱发高胆固醇,增加动脉粥样硬化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,危害人体健康。
所以我们总是推荐用户少吃高油高脂类食品,烹调过程也尽量少油炸,多温炒。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在选择食用油时,定期更换品牌,并尽量选择低温冷榨,物理脱蜡的食用油。
健康吃油的三个小提示:
● 选择使用低温冷榨、物理脱蜡的食用油,冷榨标准全程控温<40℃为首选;
● 在煎、炸、烤食品时,避免温度过高,时间过长,提倡采用蒸、煮、煨等烹饪方法;
● 换着吃营养更均衡,可以与紫苏籽油、双麻油等互换。
发表评论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