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说重点
① 惊蛰时节阳气回升,日常起居应顺肝之性、五脏和平。
② 惊蛰艾灸穴位——督脉学位:大椎穴、肝俞穴、肾俞穴;任脉穴位:合谷穴、中脘穴、神阙穴、关元穴、太冲穴。
惊蛰,又名“启蛰”,
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
惊蛰时节,春气萌动,
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。
人的身体也开始苏醒,
养生也是正当时。
惊蛰起居养生法
惊蛰正是整个春天生长力最旺盛的时节。古人说:“惊蛰地气通”这里说的“地气”是指初春时节的清新之气,这股气是往上走的。农人很重视在惊蛰的时候播种,这样长出来的植物生命力会特别旺盛。
同样人也是如此。惊蛰时节,人体内的阳气会比之前更加快速地生发,就好像在身体里播下了一颗种子,待气温升高之后,阳气同雨水一起滋润,便迅速地发芽生长。
惊蛰时节,人们常容易感到困乏无力,昏沉欲睡,早上醒不来。健康师建议保持早睡早起好习惯,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,生发阳气。此外,充足的睡眠也是养肝血最好的方式。
惊蛰时节,冬藏了许久的阳气终于开始生发,让原本躲在体内深处的寒邪、瘀滞、风邪等陈疾,被此时初生的阳气给顶了出来,由内而外的发散。所以,在穿着上还是要注意保暖,以“捂”为主。
惊蛰时节,乍暧还寒,气候比较干燥,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。生梨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,吃梨不仅清火去热,还能滋润心肺,让身体抵抗外界病菌的能力更强。
惊蛰时节,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相对不足,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、令五脏和平。养生应顺乎阳气生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使自身的精神、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,生机盎然。
养生艾灸穴位
惊蛰艾灸穴位
①督脉学位:大椎穴、肝俞穴、肾俞穴。
②任脉穴位:合谷穴、中脘穴、神阙穴、关元穴、太冲穴。
大椎穴
大椎穴位置: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,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大椎穴作用:
①舒缓热病、咳嗽、呕吐、颈椎病、发热、中暑
②治疗肩背疼痛、五劳虚损、七伤乏力。
肝俞穴
肝俞穴位置:位于背部脊椎旁,第9胸棘突下,左右旁开1.5寸。
肝俞穴作用:
①缓解治疗胃肠病、胸痛腹痛、脊背痛等。
②缓解治疗肝病、失眠、吐血、目眩等。
肾俞穴
肾俞穴位置:位于腰背部,第2腰椎下,左右旁开1.5寸,和前面的肚脐眼平齐的正好是第2腰椎。
肾俞穴的作用:
①缓解腰痛、肾脏病、高血压、低血压、精力减退等。
②缓解治疗遗尿、遗精、阳痿、月经不调、白带等。
合谷穴
合谷穴位置:以右手的拇指,内侧横纹,对应左手虎口,拇指尖所按之处,按压有明显酸胀感,即为此穴。
合谷穴的作用:
①缓解晕车症状:上车前,在我们肚脐,用艾灸贴贴片生姜,可缓解晕车症状。如发现有晕车症状,可以适当用力按压合谷穴,或用大拇指掐压内关穴,都可以减轻晕车症状。
②艾灸合谷穴能祛风解表、通络阵痛,对牙痛、咽痛、头痛、腹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,还能治疗感冒、头昏、困倦、耳鸣、耳聋、神经衰弱等症状。
中脘穴
中脘穴位置:位于上腹部,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(当肚脐中上4寸)。
中脘穴的作用:
①疏肝养胃、和胃健脾、美容养颜、延缓衰老;
②缓解治疗胃病、腹痛、腹胀、反胃、消化不良、治疗慢性胃炎、胃溃疡;
③缓解治疗便秘、治疗慢性肝炎等;
④缓解治疗恶心、痰多、哮喘、失眠、食物中毒等。
神阙穴
神阙穴位置:即肚脐,又名脐中,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。
神阙穴的作用:
①精神饱满、体力充沛、腰肌强壮、面色红润;
②对腹痛肠鸣、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;
③对腰膝酸软、手脚冰凉、失眠多梦,效果显著。
关元穴
关元穴位置:位于腹部,身体前正中线,脐中下3寸,也就是从肚脐中间下3寸,腹部的正中线上。
关元穴的作用:
①治疗月经不调、不孕不育、子宫脱垂、小便频繁、痛经、产后出血、小腹痛、腹泻、腹痛等;
②治疗尿路感染、肾炎、中风、尿道炎、肠炎、小儿消化不良;
③人上了年纪,或因作息习惯问题,容易阳气不足,导致反复感冒、消化不良、腰腿疼痛、四肢不温、水肿、小便不利等,常常艾灸这个穴位,有很好的疗效。
太冲穴
太冲穴位置:位于足背侧,第1,2趾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处。
太冲穴的作用:
①是肝经上“消气穴”,生活中容易生气的人,经常艾灸这个穴位,可以有效起到排毒消气的作用;
②对于甲状腺结节、乳腺结节的人,太冲穴是一个宝藏穴位,经常按摩艾灸这个穴位,可以疏肝解郁、调节情绪。
注:图片来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防病未然 守护健康
发表评论
发表评论: